2024届江苏省苏锡常镇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分类:日常学习标签:

高三模拟考试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为同学们复习提供方向的同时,有着查缺补漏的作用,让同学们在高考的考场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 2024届江苏省苏锡常镇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答案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2023~2024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

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庋檫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3.本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009年12月7日,举世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化峰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经过近2周的激烈争吵,客方最终未能对下一步温室气体减排达成共识。以下是记者对本次会议中方科技顾问丁仲礼院士的采访。

记者:这次哥本哈根的峰会给人的感觉一直是激烈的争吵,到底在吵什么?

丁:就是今后不同的国家还能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记者:这个排放多少,对于我们意咪着什么?

丁:简单讲,就是一个国家以后还能使用多少能源。对普通国民来说,它意咪着生活能否继续改善,福利能否进一步增加,甚至有没有工作。

记者:基于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对于气候升温的预测,哥本哈根会议提出,相对于1750年工业化前的水平,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温。对此,您怎么看?

丁:许多人都把它理解为一个科学结论,其实这个2摄氏度只是英国某研究机构通过计算机模拟出来的。随着这个结论的迅速流行,它慢慢变成了一个价值判断。

记者:如果计算机模拟的结果是可信的话,那不算一个依据吗?

丁:你怎么知道它可信?它并非科学实验的结果,它只是计算机的模拟。

记者:丁院士,我们当然知道科学界有反对和怀疑的声音,但是IPCC作为各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的一个组织,它拿出的报告,不应该得到主流科学界的认同吗?

丁:科学家有主流?科学是槔据人多人少来定的吗?科学是真理的判断。在IPCC报告原文中,并没有确认气候变暖就是由人类活动产生二氧化碳带来的结果,也没有精确的数据表明二氧化碳到底对气候变暖有多大的影响,按照哥本哈根大会达成的控制升温2摄氐的共识,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最大排放约为8000亿吨。这个总量非常非常小。打个比方,假如我们现在是人均排放1.4吨碳,那么到2050年人均排放量就只有0.8吨碳。这还是建立在人口总量维持不变的前提之下。

记者:哥本哈根会议前,一些国际组织提出了多个减排方案,特别是IPCC、G8方案,只对发达国家规定了减排的具体目标,却未对发展中国家做具体要求,难道他们只给自己定指标还不行吗?

丁:当然不行。他给自己定指标,目的就是要取一块更大的蛋糕。姑且不论历史上他们的人均排放是发展中国家的7.54倍,即便按照他们的方案,今后他们的人均排放量也将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可以说他给自己定指标是包含了一个非常大的陷阱。

记者:陷阱?

丁:就是一个陷阱。如果今后国际上严限制排放,那么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就会变成一种非常稀缺的商品,你不够排就得买。所以这个8000亿吨排放量,分配到多少,事关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利益。假如真要定指标,那么我们要求今后40年的排跟你一样多,甚至只需要你人均排放的80%,行不行?

记者:那他可能会说,你是个人口大国,这么一乘总量太大了。

丁:那我就要问了,中国人还是不是人?同样是人,为什么中国人就应该少排,你们就可以多排?

记者:也可能他会认为现在都是以国别计算,我不管你是人均还是贫富,现在中国只能按碳排大国的标准来算。

丁:我承认我是碳排放大国,那你给我们一个数,我们究竟能排多少?根据G8的方案,8000亿吨的一个蛋糕,他27个发达国家11亿人取走44%,余下的55亿人分56%,你说公平不公平?

记者:您是在指责IPCC?

丁:为什么不能指责?科学本来就应该经受得住人家的批评。我在中科院写的文章,就是直接批评IPCC工作组的。

记者:而且我看到您的措词很激烈,有这么严重吗?

丁:假如告诉你,中国从2020年以后,每年得花一万亿人民币去买碳排放权,你会怎么想?你觉得公平不公平?

记者:一个科学家在谈论一个科学问题的时候,为什么会用比较激烈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字眼,这样是否合适?

丁:我们需要的是公平,我必须用非常激烈的语言引起别人的重视,否则他们不会理你。

记者:您理解的公平是什么?

丁:我把排放权视为发展权,视为基本人权。我理解的公平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个大致相等的排放空间。

记者:您原来是研究古气候的科学家,但这次谈判,您一直在做政治解读,别人也许会对你提出各种疑问,您觉得适当还是不适当?

丁:你是说我搞科学研究的,就不应该去了解后面的政治?

记者:这倒不是,他们可能会觉得,科学家不应该以国家利益为前提,而更应该基于人类共同利益的前提去制定方案?

丁:那我问你,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保障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落实,这难道不是人类的共同利益吗?

记者:假如如您所说,但是发达国家又不愿意接受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方案,而任其拖延下去,地球会不会变得更糟?

丁:我很乐观。我是地质学家,我研究了几亿年以来的环境气候演化,地球气温比现在高十几度的时候有的是,二氧化碳浓度比现在高10倍的时候也有的是,地球不还是好好的?因此,这不是人类拯救地球的问题,而是人类拯救自己的问题。

记者:人类到底能不能拯救自己,最终取决于什么?

丁:取决于文明。人类应对各种挑战的时候,应该有一种更有包容性的,更有弹性的文明产生,或者是我们现有文明能有更好的发展。

(根据央视《对话》栏目组采访实录整理,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争吵”在文中指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上,以G8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围绕碳排放权展开的激烈交锋。

B.“价值判断”在文中指基于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这个阈值,各国都争取在全球8000亿吨的碳排放总额中分配到更多的碳排放权益。

C.“情绪色彩”在文中表现为,在面对IPCC等组织提出的不公平方案时,丁仲礼院士为引起发达国家的重视而使用了一些激烈言词。

D.“弹性的文明”是指能够包容不同文明、维护不同文明利益的全新文明,它具有公平正义的属性,能团结人类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中丁仲礼院士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衡量碳排放权分配是否科学,既要看排放总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的利弊,也要看人均排放量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

B.计算机模拟并不是科学实验,故而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温的共识没有科学依据。

C.IPCC、G8方案试图通过对发达国家规定减排具体目标的方式,压缩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空间,操控全球碳排放权。

D.无论是既往历史,还是G8的未来排放方案,如果从人均排放量来看,发达国家的高排放才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

3.丁仲礼作为科学家,也去了解碳排放权背后的政治。下列选项,最适合用来评价这一行为的是(3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D.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4.丁仲礼对记者提问的反驳体现出科学家的严谨思维,请结合文中画横线处的内容加以说明。(5分)

5.这是一次广受关注的访谈,请你对记者的提问作简要评价。(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河 西 贾平凹

天很高,没有云,没有雾,连一丝浮尘也没有,晴晴朗朗的是一个巨大的空白呢。无遮无掩的太阳,笨重地,迟缓地,从东天滚向西天。几千年了,上万年了,沙砾漫延,似乎在这里验证着一个命题:一粒沙粒的生存,只能归宿于沙的丰富,沙的丰富却使其归以一统,单纯得完全荒漠了。于是,风是最百无聊賴,它日日夜夜地走过来,走过去,再走过来;这里到底是多大的幅员和面积,它丈量着;它不说,鸟儿不知道,人更不知道。

①一条无名河,在匆匆忙忙地流。它从雪山上下来,它将在沙漠上消失,走不到大海,就被渴死了·但它从这里流过,寻着它的出路,身后,一个大西北的走廊便形成了,祁连山,贺兰山,走廊的南北二壁,颜色竟是银灰,没有石头、树木,几乎连一根草也不长,白花花的,像横野的尸骨。越往深处,深处越是神秘,沙的颜色白得像烧过的灰,②山岭便变形变态,立梁,崖,岫,壑洼,沟岔,没有了完整的形象,像是消融中的雪堆,却是红的,又从上至下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楞角,犹如冲天的火焰,突然地一个力的凝固,永远保留在那里了。而子夜里升起了月亮,冷冷的上弦,一个残留半边的括号,计算过一种什么样的古老的算术?

当太阳把一个大圆停在天边,欲去却还未去,那整个沙原、寂山就被腐蚀了一层锈红。一切都是无言的,骆驼默默行走,沙鼠悄悄扒洞,苍蝇也丧失了翁嗡的功能,于无声处去舔血。沙蒿,红沙莱,金刚草,那裹在一片尖刺中的一颗一颗沙粒般的叶子。

群羊从远远的地方拥过来,散着一个扇形,牧羊人就在扇后。其实,最孤独的是牧羊人了,他已经坐在一个沙包上,沉寂得像一尊雕塑了。他的肤色赤黑得像发着油腻的石头,眼睛却老睁不大,深深地陷进去,正看着一只马蛇子翘着长长的尾巴,影子一般地在卵石和蓬草里窜行。

倏忽风就起身了,再就吹一片云来,才一出现,大颗大颗的冰雹夹杂在雨点里就下来了。流沙在瞬息中或聚或散,骆驼草却巩固了地盘,碗大的一个丘包,像是一个一个偌大的蘑菇,又像是一些分布均匀的铆钉,因为是有了它们,这荒漠的地表才没有被揭了去吗?生命的坚强,启示了电线杆的忠诚;它们说尽了人的话语,却没一句是它们的,一年,二年,十年,二十年,始终在列队站着。③再往西去,再往西去,蜃市偶尔就要出现楼,台,亭,阁,花坛,鱼塘,还有驼群马队,万千人物“““眨眼却没有了。这里曾经是唐朝花雨丝绸之通道吗?这里曾经是刀光血影杀声吞云的古战场吗?眼前只是白沙,白沙,还是白沙。沙的形成真的是卵石成千上万年在风里碰撞的结果,这该是多么伟大的艺术,似乎宇宙的变迁,生命的进化,在这里是一幕放慢了的镜头,那一个世纪如果缩短为一个生命的单元,石头的碰撞为细沙,会是一首何等雄壮的七音俱发的音乐啊!

这个时候,一辆列车从地平线上开来,着上去只能算是蠕蠕爬动。一夭一趟的火车,带来了运动,也将生命的活力同时注射在他们的身上了吗?脸上都是笑的。列车走过了,轰轰的钢铁的震响慢慢消失,留下的又是那万發的一个静,又是那屋后一排七棵用食水浇灌起来的白杨心还有一垃直直的孤烟:他们该吃晚饭了。列车继续往前走,车上坐满了西行的旅客,他们兴致特别高,一边吃着从沿途车懿买来的西瓜,一边谈论着戈壁沙漠这么缺水。他们谈论着远处奔跑的一只黄羊,它奔跑着,时不时就要将身子往空中一跃,作一个弓的形状,它是在为自己的自由而激动得发狂吗?他们有的在作起诗:“啊,到了这儿,才知道了祖国之大!"有的则油画写生了,感叹着这里该是产生东山魁夷风景画风袼的妙地。但是,一个奇异的神稻的景象就出现了铁路的北边,一片几十亩地的乱坟墓,一个坟墓,一个卵石的堆积;几千个卵石堆积的坟墓,横横竖竖,竖竖横横。睡眠在这里的是些什么人呢?什么人又是什么时候睡眠在这里?他们没有看见一块墓碑,没有看见一丘砖砌起的坟台,更没有松柏,更没有花圈。他们猜想着,是当年长征路经这里的江西红军?是曾经进军新疆,沙漠剿匪的战士?或者是修筑这条铁路的民工?或者是那开发金川镍矿的工人?他们一起趴在车窗口,互相看着,一句话却也不能出唇;这里曾经经历过同别的地方一样的人为的浩劫,定难,贫困,又比别的地方更多了一种大自然的凶恶和狠毒,生命在这里得到了价值的真正的体验。④坟墓是坟墓的纪念碑吗?活着的人是死去的人的蕞志铭吗?列车在戈壁沙漠的深处一步一步推进,车上的人都在默默地说:

永远要记着那些为了征服戈壁沙漠而牺牲的和仍有可能牺牲的人!

(选自《散文》1984年第1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漫延无垠的沙砾,还是走来走去的风,都在验证着沙漠的广袤,引发作者“丰富归于统一”的辩证思考。

B.作者充满想象地去观察被骆驼草固定了的丘包,觉得它们像蘑菇,像铆钉,让人看到了生命的坚强。

C.列车的声响给戈壁带来了生命活力,而过后的寂静与重复出现的白杨树,又难免会使人们涌起一阵厌倦之感。

D.看到成片的坟墓时,旅客不由自主地猜想墓主的身份与死去的原因,在这过程中,他们的心绪渐渐发生变化。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的河流是本文的暗线,与后文不断出现的沙漠生命有直接内在联系。

B.句子②中全用逗号,强调山岭形态的突兀和多变,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C.句子③用反复的方式拓展了仝间,既展现河西的辽阔,又引发对历史的想象。

D.句子④连用两个问句,看似疑问,实则肯定,其中充满对死者的纪念与尊敬。

8,这篇散文的最后部分着意描写西行列车上旅客看到窗外景象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班级同学普遍认为这篇散文的景物展现了一种阔大之美。不同的是,甲组认为本文在景物推摹时,擅长以大写大:乙组则认为本文在景物描摹时,善于以小写大。你支持哪一小组的观点?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及纣之身,天下大乱,周公相武王,三年讨其君,天下大悦。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舂秋》乎!”圣王不作,诸候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怠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予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彼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二:

文王之时,纣为天子,赋敛无度,杀戮无止,作为炮烙之刑,刳谏者,剔孕妇,天下同心而苦之。文王欲以卑弱制强暴,以为天下去残除贼而成王道,故太公之谋生焉。武王继文王之业,躬擐甲胄,伐无道而讨不义,誓师牧野,以践天子之位。周公继文王之业,持天子之政,以股肱周室,辅翼成王,宁静王室,镇抚诸侯。成王既壮,能从政事,周公受封于鲁,以此移风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复政。禹之时,天下大水,禹身执蔂臿,以为民先。剔河而道九岐,凿江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东海。当此之时,烧不暇撌,濡不给扢,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故节财、薄葬、闲服①生焉。

(节选自《淮南子·要略》)

【注】①闲服:简服,指守丧三月。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杨墨之道A不怠B孔子之道C不著D是邪说E诬民F充塞G仁义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指辅佐,与《答司马谏议书》“游处相好”中的“相”词义不同。

B,躬,亲身、亲自之意,与材料二“禹身执蔡函”中的“身"用法相同。

C.宁静,安定的意思,与“非宁静无以致远”中的“宁静”意思不同。

D.道,疏通的意思,与《离骚》“来吾道夫先路”中的“道”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公随武王讨伐纣王,又继承文王的事业,辅佐成王,成就了周朝功业。

B.孟子认为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即便圣人再次出现,也会认同他说的话。

C.周文王想推翻纣王的暴政,实现王道统治,而太公擅长谋略,适逢其时。

D.孔子教授七十弟子周朝制度,让他们有衣穿,有书读,形成了儒家学派。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2)伐无道而讨不义,誓师牧野,以践天子之位。

14.如果《淮南子》的作者读到材料一,他是否会赞同孟子对墨子学说的否定?请结合材料二说明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赵文远见和用韵答之

辛弃疾

粝食粗衣饱暖时,从他鼻涕自垂颐。

万金药岂世无有?九折臂余人始知。

过雨沾香辞落蔕①,随风飞絮趁游丝。

我无妙语酬春事,惭愧新歌值风吹②。

【注】①蔕:同“蒂”。②凤吹:笙箫等乐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诗题和内容,可推知赵文远写诗给辛弃疾,询问他的身体、生活情况。

B.颈联转入春景的描写,花瓣经雨飘落、柳絮风中飘飞,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C.尾联暗点本诗是用来唱和的,诗人自谦无才描写春景,称赞友人诗写得好。

D.本诗托物言志,豪放慷慨,艺术风格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似。

16.诗的颔联讲述了怎样的生活经验?又蕴含了怎样的言外之意?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通过“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写秦朝一统六国的不易,又以“ ”写从陈胜起义到秦朝灭亡,快得出人意料,两相对比,总结出“ ”的道理。

(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列举了“他植者”种树存在的种种问题,说自己只是“ , ”而树木也就活得长久、长得很快。这颇有《老子·第六十四章》“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意味。

(3)古代诗文中,女子的发常被比喻成云朵,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现在的微信聊天,已经发展出了一套相当精妙的、基于文字和符号的社交礼仪。

比如,用微信时,句子鲒尾用不用句号大有讲究。别人请你帮个忙,你回一句“好的”或“好的。”有没有这个句号, A 。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句号表示一句话的结束,新一句话的开始。但微信通常是一句一句发送的,你写完一句话不用句号直接发送了,对方完全能明白。①也就是说,②微信已经不需要句号的“分隔开两句话”这个功能,③“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也已经让人们适应了。④在这种情况下,⑤你在句末加一个句号,⑥就刻意像是在告诉对方“我说完了"。这个语气是生硬的!如果前面是以好、可以、同意”之类的正面词汇,句号立即就让这句话产生消极抵抗的意味。

还有,现在年轻人一般都不用“微笑”这个表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表情本来表示开心、微笑,但忽然之间,年轻人用它来表示“呵呵”的心情,含有一种嘲讽的意味。试想,聊得兴起时对方突然发一个微笑表情过来,你是越看越不舒服,简直就是( )。如今在微信中你想表达像生活中的那种微笑,要表达出真试、友好,请使用“龇牙”;如果你真的笑出了声,现有表情已不足以表达,你最好直接用文字告诉对方“我笑出声了”

另外,现在 B ,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作“形容词贬值”·大家都用一个词,那这个词就不足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了,必须用一个更夸张的词,这样原来那个词就贬值了,甚至意思走向了反面。比如,看完一场明星演唱会,用微信跟朋友形容现场人很多,你会用什么词呢?“很多”“特多”都太平淡、太土气了,年轻人会用“巨多”“狂多”“暴多”这样的词,而且这里的形容词一直在换。

18.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五十步笑百步 B.笑口常开 C.皮笑肉不笑 D.笑里藏刀

19.文中标有①~⑥序号的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1.请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解释“形容词贬值”的现象,要求表达简洁明了,不超过60个字。(5分)

22.第四段中加点的“我们”和“大家”都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但在文中表意有差别,请作简要说明。(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会逐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会和更多经历不同、个性各异的人相遇。这时,同理心强的人,更能在差异中拓宽视野,结交朋友,丰富自己。这不仅关乎个人成长,对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交流,也有重要意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评分参考

1.B

2.D

3.C

4.指出记者对“科学”的认知错误:用IPCC减排方案缺乏科学依据的事实。指出记者立论的前提是站不住脚的:用严谨的数据指出IPCC减排方案的荒谬。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全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记者访谈前做了较充分的准备,对话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发问较得体。②问题设计集中且有层次,环环相担,既有引导也有追问,使受访者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也利于观众全面了解这个事件。③记者木能对所涉事件持中立态度,有明显的立场倾向。如质疑受访者不该采用带有“情绪色彩”的语言,不该对减排方案作政治解读。

[评分参考]只谈优点或缺点最高给3分,两方面都谈到最高可给全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C

7.A

8.①从看到河西独特风景时的惊叹、兴奋,到看到大片乱坟墓时的震撼、沉默,②借旅客的眼睛展现了河西的风光和历史,赞扬这片土地的保卫者、建设者的奉献与牺粒精神,使读者对河西这片土地有更深的认识。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甲组答案示例:①作者用天、太阳、沙等群组意象,在空间上铺陈出了一种阔大之感。②作者善用联想,由今及古,古今交错,形成时间上的一种阔大之感。③在写景时注入理性的思考,增加了文章思想的厚度,形成了意蕴的阔大之美。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乙组答案示例:①文章善于以小衬大,通过生命无言的存在,在空间上突出河西荒漠之大。②文章以微小的沙的形成,来表现宇宙的进化、生命的进化,展现出时间上的阔大感。③文章在描写沙砾时,既写一粒粒又说其丰富;在写坟墓时,既说其一片,又看到一个,小大五衬。形成了张力。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DF

11.D

12.D

13.(1)(4分)尧舜逝世之后,圣人的大道衰微,残暴的君王递相出现。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既没”“代作”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4分)讨伐不合道义的昏君,在牧野誓师,最终登上了天子的大位。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补写出介词“于”给1分,译对“践”给1分。

14.《淮南子》并不赞同:儒道并非没有缺点,墨子学习过儒家学说后针对其不足提出自己的主张。墨子主张的薄葬、闲服等产生于大禹治水时代。而孟子赞赏“禹抑洪水而天下平”。思想学说各有它兴起的时代背景和时代需要。

[评分参考]答出任何一点即得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5.D

16.

生活经验:世间的良药,得靠人自己反复得病的经验才能了解、辨别它的疗效。

言外之意:诗人说自己在政治上屡遭打击后,才明白应该如何对待这些挫折。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个方面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3)示例一: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示例二: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示例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18.C

19.

语句③,改为:示例一:人们也已经适应了“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

示例二:“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人们也已经适应了。

示例三:“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也已经被人们适应了。

语句⑥,改为:就像是在刻意告诉对方“我说完了”。

[评分参考]每指出并修改正确一处,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

示例:A:示例一:意思完全不一样 示例二:语气和意味大不一样

B:微信语言(交际/表达)中还有一个趋势(一种现象/情况/情形/现象/变化)

[评分参考]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

21.示例:因为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所以喜欢使用更夸张的词,导致大家都用的词表达效果下降。

[评分参考]句子包含正确的因果关系给1分,写出使用心理给1分,写出换用现象给1分,解释“贬值”给1分;语句通顺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

22.段中的“我们”带有作者和读者交流的意味,营造了对话感。“大家”表示一种普遍现象。

[评分参考]写出差别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

高三模拟考试有多重要?

1.模拟考试最大意义在于找出自己复习的漏洞,以便补救。

模拟考试在形式和题量上接近高考,又充分考虑到新教材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前一段复习内容的检测,通过模拟考试,学生在学习中的弱点和不足以及自己复习的漏洞清楚地表现出来,从而得到及时补救。同时同学们可以继续把错题整理出来,经常翻翻看看,从而有效地防止“一错再错”的现象。

2.锻炼同学的考试心理,训练学生快速进入考试状态。

高考的最佳心理状态是紧张中有乐观,压力下有自信,平静中有兴奋。适度的紧张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防止麻痹大意;认真考试,就能锻炼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缓解对高考的神秘感,做到把模拟考试等同于高考,视高考如同模拟考试。

3.训练同学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积累考试经验。

模拟考试可以训练答题时间和速度。高考不仅是知识和水平的竞争,也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可以说每分每秒都是成绩。同学们可以在考前大致规划一下各科I卷和II卷以及II卷中各种题型的时间分配,特别是综合科各科的时间分配,借模拟考试检验能否真正落实,其次训练答卷的规范化。

答题卡涂抹中出现的问题:A.涂卡不规范:不满格、超界、连涂、太轻、不均匀、涂成圆点。B.漏涂(不会做也要涂上。否则可能没有回头的时间。C.涂错位。一错百错,后果严重。所以,在涂写答案卡时,对准题号不错位;涂写不能太轻、太细,或涂写不均匀,黑度差别太大;或连涂、斜涂、偏涂等都会失分。

答II卷时应从方便阅卷的角度出发,揣摩如何给阅卷教师以良好的印象,如书写清楚、规范,把自己认为的得分点摆在突出醒目的位置上等。

4.帮助同学正确评估自己。

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目的是排序和择优,起决定作用的是自己在整体中的相对位置。因此,模拟考试以后,同学们要了解自己的成绩在整体中的位置。

无论题目难易,分数高低,只要自己的名次位置和平时的学习情况一致,就算正常发挥了,如果是下降了,就要查找一下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

高三三次模拟考有哪些区别 ?

高三一模

一模是高三阶段的第一次综合性考试,用来检验学生在各科目上的学习成果。通常在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完成了一轮的知识复习正准备进行下一轮的复习任务。因此,一模考试恰好是一个合理的检测机会,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高三二模

二模是高三阶段的第二次模拟考试,它在学生完成第二轮复习之后进行。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对基础知识进行了巩固和提升,并且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二模考试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和巩固知识,同时也是突破所谓的“怪题”和“难题”,提高分数的关键时期。

高三三模

三模是高中阶段的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距离高考时间已经非常接近。这次模拟考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也会给予相应的重视。通常情况下,为了增加学生的信心,三模考试的难度可能会适当降低。

猜您喜欢